• <nav id="um0m0"></nav>
  • <nav id="um0m0"><strong id="um0m0"></strong></nav>
  • 首個國家級營商環境報告發布!

    發布人員:admin 發布時間:2020-10-18 09:45

     

    10月16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發布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會。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杰 攝

     

    10月16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林念修作主旨講話并發布報告。

      

    據介紹,《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繪制了1000余張解釋圖表,梳理了優化營商環境各領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項改革亮點,匯聚了18個重點領域70個典型案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探索形成的原創性、差異化實踐成果。正文共分為4個部分。

      

    林念修指出,《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的出版,實現了三個“第一次”:

     

    第一次系統介紹了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評價實踐,

     

    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標桿城市和重點領域改革的生動實踐,

     

    第一次集中呈現了各地區優化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

      

    《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2019年,各地區、各部門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六穩”的關鍵性舉措和重要抓手,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聚焦減審批減材料,市場準入門檻不斷放寬。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分別減至40條和37條;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151項減至131項。2019年全年全國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取消證明事項超過13000項。

      

    二是聚焦規則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監管不斷強化。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500億條,基本構建起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制度,“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逐步成為市場監管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取得成效。

      

    三是聚焦減環節壓時限,便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企業開辦、用水用電報裝、不動產登記等事項的辦理時間壓縮一半以上。

      

    四是聚焦完善法規制度,合法權益保護不斷加力。頒布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放管服”改革的關鍵環節確立基本規范。全面加強市場主體權益保護,組織開展百項訴求處理行動,形成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100項營商環境訴求清單并逐項推動解決,開展工程項目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專項整治。

      

    2020年,各地區、各部門將結合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發展韌性,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比蝿?,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支撐。

      

    一是深化簡政放權,精簡準入審批手續,固化疫情期間行之有效的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經驗做法,清理變相設定和實施行政許可的違法違規行為。

      

    二是優化監管方式,減少監管執法干擾,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創新發展的監管規則。

      

    三是強化精準服務,提升服務企業效能,在更大范圍實現“一網通辦”、異地可辦、“掌上可辦”,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是著力降低成本,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清理整治亂收費和第三方截留減稅降費紅利行為。

      

    五是強化標桿引領,繼續在部分地級及以上城市和國家級新區開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推動地方出臺更多新招實招硬招,增強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報告》同時顯示,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有力推動了全國范圍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一是地方各級政府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更加重視。不少參評城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組,將具體工作情況納入黨委、政府專項督查范圍,常態化設立營商環境問題反映平臺、線索舉報熱線等,及時收集整理企業和群眾意見,限期反饋、定期回訪,通過電視問政、新聞報道、新媒體推送等方式,強化營商環境輿論監督。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各地區特別是參評城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出臺了一大批優化營商環境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分解細化有關改革任務,持續發布新一輪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文件。以國家《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基礎、地方和部門法規政策為補充的優化營商環境“1+N”法規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完善,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制度支撐。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更加精準有力。不少參評城市對標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主動作為、自我加壓,推出的改革舉措從最初關注審批流程優化、實施流程再造,逐步轉向一攬子優化提升貿易投資、產業發展環境。還有不少參評城市推出了許多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如北京市構建“多規合一”協同平臺、推出低壓電力接入“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三零服務,上海市推動“雙減半”和“雙100”改革等。

      

    四是對標先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更加主動。中國營商環境評價的開展,為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推廣和學習交流平臺。2018年、2019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連續召開全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會議,組織各地開展經驗交流。各地方主動對標先進城市,對標最佳改革實踐,將學習借鑒、復制推廣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納入重點工作,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推動營商環境不斷改善。

      

    《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集中展示了優化營商環境各個重點領域的最佳實踐、標桿城市及典型經驗。

      

    開辦企業領域,最佳實踐為2個環節、0.5個工作日、0元辦理成本,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網上辦理、線下“一窗受理”、再造辦事流程、政府購買服務等一批改革舉措。

      

    勞動力市場監管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及時處置爭議、多渠道促進就業、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等一批改革舉措。

      

    辦理建筑許可領域,最佳實踐為6個環節、49.5個工作日、203164元辦理成本,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流程標準化規范化、分類審批監管、優化前期評估、簡化報建流程、縮短驗收時間等一批改革舉措。

      

    政府采購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提高透明度、“互聯網+政府采購”、降低交易成本、緩解資金壓力、保障公平競爭等一批改革舉措。

      

    招標投標領域,廣州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推進電子招標投標、加強招標投標監管、降低交易成本等一批改革舉措。

      

    獲得電力領域,最佳實踐為2個環節、3個工作日、0元辦理成本,深圳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優化辦電服務、低壓小微企業用電報裝“三零”服務、高壓用戶用電報裝“三省”服務、提升供電可靠性、加強與政府部門信息互聯互通等一批改革舉措。

      

    獲得用水用氣領域,獲得用水最佳實踐為2個環節、12個工作日、0元辦理成本,獲得用氣最佳實踐為2個環節、16個工作日、0元辦理成本,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優化市政公用服務、優化用水報裝流程、優化用氣報裝流程等一批改革舉措。

      

    登記財產領域,最佳實踐為2個環節、0.5個工作日、41448.3元辦理成本,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加快推進“互聯網+不動產登記”、加快推進信息共享集成、積極推進流程集成、積極推進人員集成等一批改革舉措。獲得信貸領域,杭州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簡化融資流程、擴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等一批改革舉措。

      

    保護中小投資者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建立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推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完善第三方專業機構輔助機制和專家證人制度等一批改革舉措。

      

    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深化知識產權業務便利化改革、加大保護力度、提升運用效益等一批改革舉措。

      

    跨境貿易領域,最佳實踐為出口邊境審核耗時6小時、進口邊境審核耗時7.5小時、出口邊境審核費用74.74美元、進口邊境審核費用0美元、出口單證審核耗時0.8小時、進口單證審核耗時0.93小時、出口單證審核費用0美元、進口單證審核費用0美元,上海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提升通關便利、優化監管流程、降低貿易成本等一批改革舉措。

      

    納稅領域,最佳實踐為納稅次數6次、納稅時間90小時,廈門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減少納稅次數、壓縮報稅時間、降低企業稅費等一批改革舉措。

      

    執行合同領域,最佳實踐為139天、9.66%費用,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加強信息化建設、推進“立審執”提速增效、優化訴訟服務等一批改革舉措。

      

    辦理破產領域,最佳實踐為0.8年、10.11%辦理成本、49.87%回收率,廣州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提升專業化水平、壓縮辦理時間、提高破產案件處置效率等一批改革舉措。

      

    市場監管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完善“一單兩庫一平臺”、規范執法檢查活動、創新監管方式、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等一批改革舉措。政務服務領域,廣州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政務服務標準化、“一網通辦”、“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等一批改革舉措。

      

    包容普惠創新領域,北京等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鼓勵創新創業、促進人才流動、放寬市場準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便捷順暢的城市(群)交通網等一批改革舉措。

    全部評論

    欧美丰满熟妇XX猛交